发布日期:2022-05-20
陈少白(1869-1934年),广东新会人,与孙中山是结盟兄弟,追随伟人创办兴中会;他在香港创办中国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以笔为枪唤醒民众;他在革命成功后急流勇退,办实业、振乡务。他留下“不要做官,要做实事”的家训至今影响着后人。
少年“大寇” 以笔为枪
陈少白出生于新会外海的乡绅家庭,立志通过革命改造中国,一辈子未曾动摇。1890年,陈少白赴香港求学,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两人又认识了杨鹤龄和尢列,四人经常纵论时事,畅言革命,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陈少白和孙中山尤其亲密,二人义结金兰,孙长三岁为兄。陈少白是革命党中与孙中山以兄弟相称的唯一一人。因为这段关系,民国建立后,革命党尊孙中山为“国父”,而敬陈少白为“国叔”。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陈少白始终是他的坚定支持者。1894年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以及后来香港、横滨、台湾几处兴中会的建立,背后都有陈少白的身影。
1900年1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中国日报》言辞犀利地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与保皇派报纸《商报》展开激烈辩论,为扩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作出了杰出贡献。陈少白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
淡泊名位 情系桑梓
辛亥革命胜利后,陈少白认为自己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理想已经实现,无意恋栈高官厚禄,辞去公职,投身实业。他组织粤航公司,购得轮船二艘,运营省港航线。1915年,陈少白又与人合办上海保险公司,并出任公司主席。虽然像春秋时代的陶朱公范蠡一样远离庙堂,游历经商,但陈少白仍关心革命,多次以自己经商所得支援困境中的孙中山。
1921年护法运动中,陈少白短暂复出,任总统府顾问,襄理外交。1922年“六一六事变”爆发,陈少白厌倦了官场争斗,彻底去职,回到新会,投身故乡建设。
归乡后,陈少白亲自担任乡立第一小学名誉校长,联合乡绅捐资修建校舍。陈少白还在故乡自费兴建了白桥和念桥,组织乡亲修筑马路,开通了外海到江门的班车,造福桑梓。
不要做官 要做实事
1934年12月13日,陈少白病逝于北平。先驱虽已远去,但他定下的“不做官,要做实事”的家训深深影响了家族几代人。
陈少白外孙女潘庆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陈少白五个儿女没有一个在国民党内做官,大多选择了从医。尤其是潘庆超一家,不仅她本人是医生,父母、子女均是医生。
潘庆超之父潘梦云出身贫寒,全凭自己努力,考取北洋军医学堂,毕业后回到广州行医。陈少白见到长女与这个乡下穷小子相恋,并不因门不当户不对而棒打鸳鸯,而是乐见一对新青年的结合。潘庆超也是一位资深的公共卫生专家,退休后还被返聘12年,发挥余热。受外公影响,她要求子女一定要有一技之长,“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祖国最大的回报”。
潘庆超说,陈氏后人散居海内外,却都能坚持祖先遗训,凭借自己的才能多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