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监督权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百年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完善监督方式,探索出巡视巡察这一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并在实践中验证了成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新时代推动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巡察干部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全面总结经验,科学谋划未来。 在学史知史中,坚定理想信念、淬炼忠诚品质 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是推动政治监督深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巡视巡察本质上是政治监督,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定位。巡察干部作为开展巡察工作的主体,必须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 一是做到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能从嘉兴南湖上的“小小红船”,发展到今天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巍巍巨轮”,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产党人对党、对信仰的绝对忠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巡察工作是得罪人的苦差事,一旦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便容易被形形色色的诱惑侵蚀,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推动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忠诚”“信念”。巡察干部要保持共产党人的绝对忠诚,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重大问题发现不了是失职,未如实报告是渎职”的理念,把发现问题作为巡察工作的生命线,在工作中不做专打个人“小算盘”的“老好人”,做敢于斗争、善于监督的“巡察兵”,做到该发现的问题要发现,该汇报的情况如实汇报。 二是做到对党老实,不谋私利。在长期革命历程中,毛主席始终倡导党员干部“做老实人”,他认为,老实人不仅要具有实事求是精神,还要忠诚于党和人民,他曾说过:“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邓小平同志也曾说:“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做到忠诚老实,对党要忠诚,要老老实实地说话,老老实实地办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对党忠诚,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因此,巡察干部绝不能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要严格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巡察,不能利用手中权力牟取私利,以自身过硬确保巡察工作动真碰硬,充分发挥巡察党内监督的利剑作用。 在学史知史中,感悟为民情怀、坚守初心使命 巡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巡察直接面对基层群众,聚焦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事关群众获得感。相比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身边嗡嗡乱飞的“苍蝇”感受更为真切,也最为痛恨。巡察干部要从党史中感悟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发挥巡察贴近群众的特点,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 一是做到紧紧依靠群众,取信于群众。从党的二大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到党的七大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再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党在长期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作为巡察干部,要真正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立场、群众路线贯彻到巡察工作全过程,通过谈话、信访、走村入户等方式,深入群众中去,着力发现和解决人民群众反对和痛恨的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是做到一切为了群众,立足于群众。革命年代,从湖南汝城沙洲村,三名女红军战士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的“半条被子”,到井冈山的冬天,毛泽东同志只穿三件单衣,送给全家五口没有一件棉衣的谢槐福的“一件棉衣”,再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共产党人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把温暖留给群众,最终战胜了严寒的冬天,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设年代,从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用生命铸就最后一道防线的人民战士,到脱贫攻坚战中,深入贫困地区帮助近1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扶贫干部,再到新冠疫情防控中,让党旗飘扬在防疫一线,用担当和使命筑牢“红色防疫墙”的广大党员干部。这些感人事例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我们党是实实在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付诸于行动的。作为巡察干部,要聚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把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关注重点,坚持人民群众痛恨什么、反对什么,就重点巡察什么、纠正什么,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学史知史中,坚持实事求是、提升工作质效 发现问题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这个党执政的最大风险仍然存在,贪腐行为更加隐蔽复杂,这对巡察干部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做到吃透上级精神,紧跟上级步伐。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先后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党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样,近年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巡视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上级出台了系列指引,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巡察干部,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确保工作不走偏、进度不掉队。 二是做到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创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典范,也带来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等弊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联的中心城市暴动道路曾被奉为圭臬,实践证明这条路不符合中国国情,不是我们中国革命自己的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大胆跳出教条藩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完成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曾经因为经验不足,照搬苏联模式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路子,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实践告诉我们,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因此,要推动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巡察干部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刻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任务,根据被巡察党组织的实际情况和职能职责,在“12+N”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运用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整改问题上探索更有效的机制推进巡察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巡察问题整改到位,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区委巡察机构 曾润)